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

套圖搶先看

楚越舟戰的套圖,大概是從去年的十二月開始找資料,從楚、越的代表色,春秋時代的甲胄、武器,在淮河出海口附近的吳越,其舟艦又是怎麼樣一副光景?

相當感謝這次的美術設計:彥寧,幫了我相當大的忙。因為我自認是一個很龜毛的人,因此這一套圖我們磨了很久才磨出來,感謝彥寧願意如此有耐心地和我合作。

而這一套圖出來之後,目前看過的人都讚不絕口,印刷廠的人都對於圖的精細度嘆為觀止,所以也特別用心地在調整色差,希望能呈現出最好的色彩表現。

以下隨意擷取了幾張圖,讓大家先看看過個癮。如果覺得好看,請不要吝於留下你的讚美,謝謝。 :)

以下每張圖都受著作權保護,請勿複製、改作,以免觸法,感謝。













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

牽鉤介紹

牽鉤(又稱鉤強、拖鉤):

春秋時由匠神公輸般為楚國設計的水戰兵器,為一根長竹竿,前方有鉤強,由多位士兵持住,當敵人逃跑的時候可以鉤住敵船,拉近來進行戰鬥;當敵人想要靠過來的時候,可以把敵船推開。平時則在水中用篾纜(竹子纖維做的纜繩),兩邊站著多位士兵,互相拉扯以訓練默契和力量,後來漸漸演變成吳越之地的一種較力活動,而且從水中移到陸上,比賽時兩方擊鼓吶喊,熱鬧非常。

在唐代時改用麻繩,中為一大繩,旁邊分支成許多小繩,兩邊最多可以站上一千多人,並且因為中間拉扯的大旗就像河界,所以命名為拔河。

就這樣慢慢風行到全國各地,而且由於有傳這個活動可以可以感應上天(註一),祈求來年五穀豐收,所以變成春節祈福的重要活動(註二)。流傳至今,則成為一種重視團體默契和力量的競技活動。

註一:唐玄宗《觀拔河俗戲》詩序曰:俗傳此戲必致豐年。

註二:封氏聞見錄:拔河,古謂之牽鉤,襄、漢風俗以正月望日為之。相傳楚將伐吳,以為教戰。

按:西元1949年以前,中國還有春節萬人拔河的活動,至今春節拔河活動只見於韓國。

楚越舟戰背景介紹

很久很久以前,一個叫做春秋的時代,那個時候周天子已經管不動手下的諸侯,所以許多諸侯都自立為王,分裂成各個小國,互相征戰,希望自己能一統天下。

在中國西南方的一個諸侯國叫楚國,楚國曾經是中原的霸主,但後來受到東南方吳國的壓制,甚至連國都都被吳王闔閭攻破。直到楚惠王熊章即位,重用人才,全心發展,楚國才又走上了爭霸的行列。

同一時期,東南方除了吳國,也有一個諸侯國叫越國。吳王在攻破了楚國國都後,越國同時攻打吳國,接著在西方的另一大國秦國也發兵救楚,所以闔閭只好退兵回到吳國。十年之後,闔閭出兵攻打越國,但被越王勾踐打敗,自己也受了箭傷,回國後就死了,吳王由闔閭之子夫差即位。

兩年後,夫差替父親報仇,打敗了越國並俘虜了越王勾踐。但是夫差對勾踐很禮遇,沒多久就放勾踐回國。而勾踐回國後經過臥薪嘗膽,努力累積實力,最後攻破了吳國國都,夫差後來則自殺身亡。

越國強盛了一段時間,勾踐打敗了吳國後,又發兵攻打楚國(註一)。在春天時都很順利,但後來公輸般從魯國來到了楚國,幫助楚國發明了一種在舟戰使用的攻擊兵器,這種兵器叫做牽鉤(註二)。有了這樣兵器,楚國在夏天時反過來占了上風,一路追擊,越國只能倉促地逃跑。那一年的秋天,熊章為了報復越國,又出兵攻打了越國。自此,越國漸漸走向敗亡之路,而楚國重新振興了起來。

註一:

楚惠王十三年春,越國攻楚。夏,楚軍追擊越軍,至冥不及,乃還。秋,楚為報復越國,率軍攻打東夷。

註二:

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, 楚人順流而進,迎流而退,見利而進,見不利則其退難。越人迎流而進,順流而退,見利而進,見不利則其退速,越人因此若埶,亟敗楚人。公輸子自魯南游楚,焉始為舟戰之器,作為鉤強之備,退者鉤之,進者強之,量其鉤強之長,而制為之兵,楚之兵節,越之兵不節,楚人因此若埶,亟敗越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