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

牽鉤介紹

牽鉤(又稱鉤強、拖鉤):

春秋時由匠神公輸般為楚國設計的水戰兵器,為一根長竹竿,前方有鉤強,由多位士兵持住,當敵人逃跑的時候可以鉤住敵船,拉近來進行戰鬥;當敵人想要靠過來的時候,可以把敵船推開。平時則在水中用篾纜(竹子纖維做的纜繩),兩邊站著多位士兵,互相拉扯以訓練默契和力量,後來漸漸演變成吳越之地的一種較力活動,而且從水中移到陸上,比賽時兩方擊鼓吶喊,熱鬧非常。

在唐代時改用麻繩,中為一大繩,旁邊分支成許多小繩,兩邊最多可以站上一千多人,並且因為中間拉扯的大旗就像河界,所以命名為拔河。

就這樣慢慢風行到全國各地,而且由於有傳這個活動可以可以感應上天(註一),祈求來年五穀豐收,所以變成春節祈福的重要活動(註二)。流傳至今,則成為一種重視團體默契和力量的競技活動。

註一:唐玄宗《觀拔河俗戲》詩序曰:俗傳此戲必致豐年。

註二:封氏聞見錄:拔河,古謂之牽鉤,襄、漢風俗以正月望日為之。相傳楚將伐吳,以為教戰。

按:西元1949年以前,中國還有春節萬人拔河的活動,至今春節拔河活動只見於韓國。

沒有留言: